灯舞在宁海城乡流传甚广。其形式有马灯舞、船灯舞、车灯舞等多种。这些灯舞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表演载歌载舞,内容多为表达浙东沿海人民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出海捕鱼安全返航,吉祥如意的心愿。宁海灯舞的表演动作流畅,色彩艳丽,具有浓郁的宁海地方特色。
马灯舞 关于马灯舞的来历,一般有两说,一说灯是光明的象征,跑马灯是万马奔腾,气象万新之意。马灯跑到谁家,就象征着谁家兴旺吉利;另一说为马灯舞源于农历正月灯节习俗,各种属性彩灯高照旋转,人们观赏高悬奔跑的快马得以启示,便产生了马灯舞。据《三门县文化志》记载,原属宁海县的马娄乡樟树下村祖传的民间艺术“马灯”,一般在新年岁首时串乡过村表演,是农村所谓打好戏的一种形式。樟树下村祖传的“马灯舞”用竹篾扎成四只马架和四盏擂地灯(代表粮车),马身分别用黄、花、白、蓝四色布幔披罩;黄马上坐着穿黄战衣的裴云庆;花马上坐着刀马旦扮演的裴云庆娇娘;白、蓝两马上各坐着武生穿戴的裴云庆两个儿郎;同时在每匹马的后面还跟着一位马夫,而在马夫后面又紧跟着两对公差,意即押运马车上的皇粮。其马灯舞的表演需十三人,表演时头牌上书有古篆体“宋”字,两边各挂三盏小灯以示开路。其表演的动作有:八角阵、四角阵、十字阵、龙喷水、绕篇等,并伴以打击乐,打击乐后接着唱宁海平调“裴云庆解粮”,再唱“马上歌”、“打花鼓”、“鲜花调”等民间小曲,整个马灯舞表演共需1小时。据老艺人郑友秀回忆,1929年十六岁的郑友秀就跟一位年已古稀的明远公学艺表演马灯舞。当时马灯舞的表演者往往要列成两队,“马”在喇叭、锣鼓的伴奏声中交叉奔驰,并配唱小曲“马灯调”。
宁波马灯调是浙江著名的民间音乐之一,是表演马灯舞时选用的曲调,故称马灯调。宁波马灯舞的音乐伴奏,大都以这种“马灯调”为主,但也有例外的,如与宁海相邻的象山县石浦镇就有一种名叫《延昌马灯》的舞蹈,其音乐伴奏除马灯调外,还有《细乐翻》、《三翻》等曲牌,以及“小板捎”、“十二月花名”、“四十二只台子”、“大白沙”等小曲,甚至还有《杨家将》、《白蛇传》等传统戏中的唱段,有时表演《延昌马灯》所唱的词不固定,随演员即兴编唱。
船灯舞 主要流传于宁海、奉化等地,尤以宁海北乡的回浦冠庄村和梅林仇家村的船灯舞最为出色。其船身皆以竹竿木片扎成,中间设一台,分男女两船,男船阁内坐书生,船尾船公持桨;女船阁内坐女郎,船尾船娘持桨。两船的下部均采蓝布帷,绘以水纹,不露表演者足部。船灯舞表演时,每船前后二人,扮演各种人物。同时,这种船灯舞还可在广场、空地载歌载舞地表演,用于欢庆捕鱼丰收、祈水、行会等场合,其舞蹈动作为船行中圆场,台步变化并加入似船行驰,时而八字朝外,时而内八字朝里,时而横队,时而纵队,边歌边舞变化多样的表演。
宁海船灯舞的伴奏音乐多为宁海平调中的曲牌,乐曲一般都热闹欢腾。其伴奏乐器有大锣、大鼓、大唢呐、笙、板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