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原文
点击查看2021年,宁海县水利局委托宁波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制《浙江省海塘安澜千亿工程宁海县规划方案(2020-2030)》(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了海塘的现状和评价、形势与需求、规划目标、建设方案、保障措施等,是指导今后五年海塘治理的重要依据,现解读如下:
一、《规划》中的现状和评价是什么?
宁海县现状一线标准海塘共 50 条,总长 126.1km,形成宁海西店保护区、涨家溪保护区、国华电厂保护区、宁海强蛟保护区、宁海桥头胡保护区、宁海大佳何保护区、岳井洋保护区、三门湾北部保护区和宁海越溪一市保护区等九个闭合区。宁海县海塘已建成运行近 20 年,随着海塘沉降量的逐渐增大,海塘防御能力也大为降低。据统计全县有 70%左右的塘顶高程已经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海塘不均匀沉降,结构出现变形破坏。由于沿线海塘沉降量不一致,导致海塘防浪墙、塘顶道路甚至塘体出现开裂,海塘结构存在安全隐患。同时经长期运行,海塘工程的材料和结构发生老化、沉降和变形,部分海塘闭气土方变形破坏,局部塘体出现渗漏,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和风险。除了取得正规权证的码头等设施外,在海塘沿线仍然存在私搭乱建的现象。部分海塘内侧杂草丛生,保护范围内违建、违搭,挖塘养殖等,影响海塘自身安全,并影响海洋生态环境。
宁海县一线海塘管理机构主要为各乡镇成立的海塘管理所以及滩涂围垦成立的管理所。除在沿线几座规模较大水闸设置水位尺、沉降监测点、视频监控设施外,其余海塘沿线未设置相关安全监测设施,海塘现代化管理能力有待继续提高。
二、《规划》中的需求有哪些?
(一)防潮安全需求。随着“宁波南部滨海经济开发区”等重要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海塘的保护对象重要性随区块发展日益提高,海塘的现有防潮标准不满足该区域的规划要求,需要进行提标加固建设。
(二)生态海岸需求。生态海岸带工程是大湾区建设十大标志性工程之一,保护其沿线滩涂湿地、水质、生物多样性、鸟类栖息地等,改善生态系统,保护区域生态安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生态海岸线、生态海堤重要理念的立脚点,系统开展对海塘及其沿线塘外塘内生态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可以实现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协同增效,形成抵御台风暴潮灾害的生态海岸带综合防护体系,有利于恢复保护我县海岸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功能融合需求。海塘建设要承担更加融合的功能,在进一步加强安全保障的基础上,打造“多维价值”空间,拓宽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通道。
三、海塘规划目标是什么?
总体目标是到 2025 年,全县累计完成海塘安澜工79.6km,全面消除海塘安全隐患。至 2030 年,累计完成海塘安澜工程 134.7km 海塘,建成高标准高等级海塘、智慧海塘,基本建成长治久安、生机盎然、价值多维的现代化海塘工程体系和产权化、物业化、数字化的现代化海塘管理体系。具体目标是提高海塘标准,消除安全隐患、改善海塘岸线生态、海塘管理运营良性循环等“安全+”融合目标。
四、建设方案有哪些?
(一)加固达标。对被鉴定为三类塘、平均塘顶高程沉降值超过 30cm、存在较大结构安全问题的海塘进行加固。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沿塘病险水闸进行加固。
(二)加固提标。对于保护对象的重要性发生变化,导致海塘原设计标准与现有保护对象不匹配的,应进行提标改造建设。对于现有防潮标准不满足该区域的规划要求的海塘进行改造
(三)建设智慧海塘。工程带数字化的方式,全面建成海塘工程安全自动感知体系,多维度、全要素掌握海塘工程安全运行状况。
(四)全面推进海塘生态建设。注重生态保护和修复。促进“堤路合一”,加强海塘和保护区内交通网络连接。开发古塘、古闸、古碑、古验潮井、古庙等古筑塘工程,为海塘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开发旅游业,打造吃、住、行、游结合的旅游环境,加快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五、建设和管理模式是什么?
海塘建成后由各海塘管理所和滩涂围垦成立的管理所负责管理。明晰海塘产权和各主体职责,构建权责明确、权责相称的管理机制。加快数字海塘建设,强化海塘标准化管理,通过推行“塘长制”、社会公众参与海塘建设和管理意见等方式方法,实现海塘管理如何更加友好地为社会公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六、保障措施有哪些?
(一)组织保障,由县政府牵头、水利部门负责实施、各部门通力协作。注重前期管理、落实后期监督。
(二)资金保障,主要来源于县水利建设资金、上级补助资金。
(三)技术保障,推广应用“四新”技术,加强与外界各方互动,加强在职人员的业务知识、技术培训,不断更新和提高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积极引进高学历、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强化水利队伍建设。
(四)社会保障,强化社会监督,提高工程透明度,打通信息上下游渠道,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解读机关;宁海县水利局
解读人:叶张力
联系电话:0574-59958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