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暑期,首批省级文化特派员任天再次来到宁海县一市镇箬岙村,这次,他更带来了他的学生——中国美术学院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如果用竹子构建一个装置,你会希望它呈现怎样的形态?具备怎样的功能?”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同学们正在从村民那里寻求创作灵感。
“对箬岙村的第一印象是这里的生态保护得非常好,景色宜人,走进村子会被这里的自然气息所治愈;而在了解箬岙村的过程中,我们更发现具备深厚的历史文化,许多古建筑都保持完好。”黄家沛同学说,“我们希望从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中提取优秀的具有当地特色的元素,结合当地建造技艺,在箬岙村完成一个具有互动性、融合当地建筑文化元素的搭建艺术装置设计。”
刚至箬岙,同学们就被经过蝶变跃升的箬岙村景所吸引,以“建新如故、艺术相融”理念精品打造的箬岙民宿项目,村口充满乡味的“有寄”咖啡馆……既有“土”味,又有“潮”味的完美融合,让同学们对乡村生活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笃定他们想要在箬岙留下“痕迹”的想法。
入百户、挖资源、种感情,一周的时间里,同学细细走遍了箬岙村的每个角落。在草木中,他们去探寻古今共通的记忆;院落里,他们与乘凉的村民攀谈,试图读懂箬岙村传统的渔耕文化;深巷处,他们又在脑海中描摹每个古建的未来呈现场景。
在乡村公共空间中植入当代装置艺术,重新挖掘箬岙村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构筑符合当代审美的新旅游“打卡地”,营造箬岙村的新景点,以期迎来箬岙村的新游客,拉动地方经济新发展。文化特派员任天的想法得到了箬岙村党支部书记褚卫东的强烈反响,在同学们与任天老师讨论各个方案时,他积极加入并表示将全力做好配合工作。
“箬岙的乡村文化资源内容相当丰富,但大多还处于‘蒙尘’的状态,如何因地制宜,挖掘箬岙村特色文化融于我们此次艺术装置的搭建,有许多文章可作。”任天说,“我们这次搭建的艺术装置,应该是带着箬岙本土建筑特色的装置,是能够建立起情感共鸣的装置,我们想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乡愁和文化想象,重新认识到乡村的价值和魅力,不仅是游客,更要让箬岙走出去的年轻人带着这份情感重新回归乡村,这样才能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此次实践,不仅是为了打造艺术装置,更是为了进行文化呈现。为此,任天邀请了村中的石匠、竹匠等在地艺术家与同学们共同商讨方案,持续探讨技术、艺术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接下来,任天更邀请了许多好友来到箬岙,群策群力齐造梦。在向他的朋友们发出邀请后,任天又投入到同学们的方案讨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