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宁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2025-03-24 10:57:16 信息来源:县统计局 浏览次数:
分享到:

宁 海 县 统 计 局

(2025年3月)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积极落实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聚力推进“五大革新攀高年”,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全县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民生福祉持续增进,现代化“双优”新宁海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成功跻身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第44位。


综  合

地区生产总值。经初步核算,2024年全县经济总量达1068.04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同比增长4.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7.27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05.08亿元,增长5.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05.70亿元,增长3.7%。三次产业之比为5.4:47.3:47.3。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5.11万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为2.12万美元),增长4.4%。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和国家GDP核算制度规定,202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修订为1009.9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5.4∶46.9∶47.7。

图1 宁海县近五年GDP总量及增速情况

财政收支。全年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112.66亿元,增长3.0%,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0.24亿元,增长2.8%。全县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6.43亿元,增长11.8%,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科学技术支出、教育支出分别增长36.6%、20.3%、1.2%。

就业创业。全县实现零工市场(驿站)乡镇级全覆盖,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2万人,3575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困难人员1133人。新增创业实体1.3万个,创业带动就业人数5.1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874万元,惠及276人。年末全县城镇登记失业率1.9%。全年新设各类市场主体1.3万户,累计实有各类市场主体10.4万户。


农业、乡村建设

农业。全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9.54亿元,增长3.9%,粮食播种面积23.82万亩,粮食总产量10.45万吨,增长0.1%,蔬菜产量14.1万吨,增长2.8%,水产品总产量19.15万吨,增长2.3%,其中海水养殖产量18.28万吨,增长4.9%。全年新增省级高品质绿色科技展示基地2家,累计17家;新增省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3家,累计6家;新增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2家,累计9家;新增市级龙头企业4家,累计36家;新增绿色食品5个,累计59个。入选2024年全国重点推广水产养殖品种1个,上榜《中国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3个,海洋生物种业研究院创成市级重点实验室,首度获评省产粮大县。

和美乡村建设。参与起草《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获评省和美乡村、美丽宜居示范村等87个,创建市善治(示范)村49个,认定2家省级农创客共富基地。92个行政村完成农村生活垃圾智分类工作,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自然村覆盖率达70%,新改建农村公厕50座。成功举办“乡村著名行动”省级现场会,入选全市唯一增收促富改革试点,成为浙江和美乡村“三大行动”首批试点。


工业、建筑业、用电

工业经济。全年全县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16.98亿元,增长5.4%;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1502.5亿元,增长3.6%,其中:新产品产值576.7亿元,增长11.2%,销售产值1443.49亿元,增长2.8%。

工业转型升级。规模以上工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人工智能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产业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5.2%、24.0%、19.4%、18.4%和11.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61.8%。规上企业数字化1.0改造覆盖率达到100%。新增国家级5G工厂、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各1家;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累计9家;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家,累计4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累计13家;新增省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1家,累计190家。

图2 宁海县规模以上重点产业增加值增速情况(单位:%)

建筑业。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57.08亿元,年末共有资质建筑业企业145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68.74亿元,增长5.7%,从业人员平均人数3.96万人,下降11.5%。

用电量。全年全社会用电量59.38亿千瓦时,增长13.3%。其中:第一产业用电量0.83亿千瓦时,增长5.9%;第二产业用电量51.18亿千瓦时,增长17.2%,其中工业用电量39.08亿千瓦时,增长26.4%;第三产业用电量7.99亿千瓦时,增长12.5%;城乡居民用电量11.3亿千瓦时,增长1.9%。

111.png

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6.6%,一、二、三产业投资增速分别为47.7%、-27.2%、14.5%,民间投资占比为45.7%。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69个、10亿元以上项目8个。10个民生实事项目均已完成年度目标,其中9个项目已完工。

表1 2024年宁海县固定资产投资部分领域增速

主 要 领 域

比上年增长(%)

工业投资

-24.7

房地产投资

9.8

基础设施投资

28.1

民间投资

-31.7

制造业投资

-34.9

交通运输投资

76.0

水利管理业投资

82.1

高新技术产业投资

-50.1

房地产业。全年全县房屋施工面积310.56万平方米,下降19.0%;竣工面积108.76万平方米,增长10.8%;商品房销售面积49.97万平方米,下降18.8%。


贸易、交通、旅游、会展

贸易业。全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60.75亿元,增长3.0%,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5.13亿元,增长0.9%。实现网络零售额332.16亿元,增长12.7%。累计发放消费券1260万元,发放以旧换新资金7500万元。

表2 2024年宁海县限额以上主要商品销售额增速

主 要 指 标

比上年增长(%)

汽车类

15.8

文化办公用品类

12.1

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

12.7

粮油、食品类

-4.5

石油及制品类

-39.6

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

77.4

金银珠宝类

-19.7

饮料类

5.6

交通运输。年末全县公路总里程达1662.89公里。全年完成旅客运输量38.33万人次,增长54.9%,旅客周转量1.10亿人公里,增长104.9%;货物运输量1391.39万吨,下降5.3%,货物周转量79.18亿吨公里,增长10.6%。年末拥有各类营运车辆2747辆、船舶31艘,其中公交运营车辆658标台,出租车278辆。全年新建成投用电动自行车充电驿站900个和新能源汽车充电桩647个。宁海集士驿站模式荣获交通运输部首批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典型案例之一,创成全省首个交通强国试点县。

旅游业。全年全县接待全域游客人数1095.6万人次,增长9.8%;接待过夜游客人数523万,增长10.4%。成功举办2024年“中国旅游日”浙江主会场暨第二十二届徐霞客开游节活动。森林温泉入选省千万级核心大景区培育名单,旅游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百强县30强。

会展业。全年全县举办各类展会11个,参展企业965家,展览总面积6.6万平方米,人流量19.5万,成交额8.5亿元。


对外经济

货物贸易。全年全县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318.06亿元,下降13.4%。其中,出口总额295.49亿元,下降15.6%;进口总额22.57亿元,增长30.7%。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201.9亿元,下降23.7%;对“一带一路”沿线64国进出口额74.06亿元,其中出口额72.59亿元。

222.png

图3 2020—2024年货物进出口总额情况

招商引资。全年全县新批外资企业10个,增资项目7个,实际利用外资0.23亿美元,下降70.4%。实到市外内资145.2亿元,下降2.1%。


银行、证券、保险

银行业。年末全县拥有银行业金融机构27家,其中政策性银行1家,大型国有银行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1家,城市商业银行7家,村镇银行1家,农商银行1家。年末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230.73亿元和2099.04亿元,分别增长3.2%和15.0%,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0.25%,比年初提高0.04个百分点。

表3 2024年末宁海县金融机构存贷款情况

主 要 指 标

实绩(亿元)

比上年增长(%)

本外币存款余额

1280.65

4.0

住户存款

701.56

13.6

非金融企业存款

427.47

-11.3

人民币存款余额

1230.73

3.2

本外币贷款余额

2100.63

15.0

住户贷款

576.05

6.2

企(事)业单位贷款

1524.56

18.7

人民币贷款余额

2099.04

15.0

证券业。全县共有上市企业8家,新三板挂牌企业4家,新增甬股交挂牌企业12家,累计262家。年末拥有上市梯队培育企业32家。

保险业。年末全县共有保险机构37家,其中产险机构21家,寿险机构16家。全年保费收入25.54亿元,同比增长1.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0.16亿元,下降1.2%,人身险保费收入15.38亿元,增长4.0%。全年累计赔付支出10.5亿元,增长10.9%,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7.11亿元,增长12.7%,人身险赔付支出3.4亿元,增长7.3%。


科技、教育、人才

科技创新。全年全县完成专利授权5733件,其中发明专利441件,全县有效专利拥有量28581件,其中有效发明专利2222件。新增有效高新技术企业91家,累计519家。创新主体研发能力持续增强,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1家,省级企业研究院14家,市级企业研究院4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92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116家。1位专家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3名外国专家获评市级海外工程师,2家企业获宁波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家企业首次入选省“尖兵领雁+X”研发攻关计划。全年实现技术交易额58.7亿元,增长55.9%。

教育事业。年末全县共有中小学82所,在校学生总数8.56万人。其中,普通高中8所,在校学生1.25万人;初中18所,在校学生2.32万人。关停低小散民办园16所,公办园幼儿占比升至70.4%,优质园幼儿占比升至86.7%。撤销小规模学校6所,组建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新增省级清廉学校示范校2所,市级清廉学校达标校覆盖率达90%以上。产业人才学院连续四年上榜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通过省级评估。

表4 2024年宁海县教育事业基本情况

主 要 指 标

普通中学

职业中学

小学

幼儿园

学校数(所)

33

4

45

62

班级数(班)

818

-

1122

675

毕业生数(人)

11249

2165

8515

7829

在校学生数(人)

35655

6284

43681

18372

毕业班学生数(人)

10865

2292

7067

7136

教职员工数(人)

3240

508

2466

2858

专任教师(人)

3115

499

2433

1491

行政人员(人)

35

7

29

78

工勤人员(人)

83

1

3

504

专任教师平均拥有数





平均每一学校(人)

94.39

124.75

54.07

24.05

平均每班数(人)

3.81

-

2.17

2.21

平均每一百名在校学生(人)

8.74

7.94

5.57

8.12

平均班级规模(人)

43.59

-

38.93

27.22

人才开发。全年新增技能人才8844人,高技能人才6475人。引进大学生1.4万人,到岗国家级人才6名。省级人才培养工程实现破零,甬江人才工程入围终评人数较上年实现翻番。


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建设。全年新增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4人、传承保护单位11家。成立方孝孺文化研究会,前童古镇获评首批省级非遗主题街区,3家乡村博物馆入围省级榜单。完成“宁海平调”国家级非遗记录工程,夺得全省戏剧最高荣誉“金桂表演奖”,两部本土制作电影获准国家电影局备案。新建成38个“15分钟品质文化圈”、3个城市书房、2个文化驿站。宁海县少儿图书馆、潘天寿艺术中心、县文化中心开馆。  

卫生健康事业。年末全县共有医疗机构517家,床位数3245张,卫生技术人员6255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702人,注册护士2701人。年末县域就诊率90.0%,基层就诊率67.8%。累计建成星级急诊室(科)12家,8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推荐标准,30%的村卫生室达到国家服务能力评价标准。

体育事业。全县共有国家登山健身步道500公里,各类健身场地595个,体育场馆8个,省、市级训练基地47个,体育类白名单校外培训机构13家。成功举办全国青少年U系列7人制橄榄球锦标赛和全国青年空手道锦标赛2项国家级高水平赛事。圆满举办宁海马拉松、UTMB世界系列赛之宁海越野挑战赛等国际国内知名赛事。


城市建设、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年末全县建成区面积达45.49平方公里。新建绿道24公里,新增口袋公园3个。完成海绵城市建设2.13平方公里,建成海绵城市示范性工程1个,改造老旧小区98个、生活小区雨污分流16个,提档升级兴宁南路等21条市政道路。建成省未来社区5个,塔山社区成功入选全国完整社区试点综合成果展优秀案例。

生态建设。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4.0%,PM2.5浓度均值为22微克/立方米。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和功能区达标率保持100%。创成县级以上“无废城市细胞”59个。新增美丽河湖片区3个、幸福河湖3条,清溪流域跨界共治模式入选省级河湖长制工作典型案例。新建分布式光伏21.3万千瓦,推广绿色建筑74.8万平方米。宁海蓝湾绿岛生物多样性体验地成功入选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生态满意度连续13年提升,位列全省十八,“两山”发展指数首次排名全国第一。


人口、居民生活、社会保障

人口规模。年末全县拥有户籍人口626635人,其中男性人口321836人,占比51.4%,男女性别比为107:100。全年出生人口3201人,出生率为5.11‰;死亡人口3798人,死亡率为6.0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5‰。年末全县常住人口为71.3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即城镇化率)为66.3%,比上年提升1.6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全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987元,增长4.2%。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165元,增长3.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510元,增长6.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为1.65,比上年缩小0.04。全县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6769元,增长6.2%。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2669元,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7818元,增长7.6%。

社会保险。年末全县职工基本医保参保人数27.33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数34.74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0.02万人,医保户籍参保率达99.6%。职工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4.69万人、24.76万人、16.58万人。符合条件贫困人员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

民生保障。全年全县共有低保对象8006人,特困对象676人,低保标准从每月1255元提高至1301元,发放低保金0.93亿元、特困金1706.13万元、临时救助358.16万元。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1%。全县拥有养老机构20家,总床位数5674张,每万老年人持证养老护理人员24.74人。全年完成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筹集项目4个,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2119套。

“平安宁海”建设。全年全县上报事故9起,下降10%,死亡7人,下降12.5%,受伤3人,与去年持平。其中道路交通安全生产事故4起,无伤亡。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各行业增加值总量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4.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

5.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

6.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门类和卫生行业大类。

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三个门类,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四个行业小类。

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两个门类,以及社会工作行业大类。

7.固定资产项目统计范围为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8.资质建筑业企业主要包括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

9.根据上级文旅部门统一部署,旅游业的统计方法和口径有调整。

10.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行了修订。